自民國71年起,癌症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衛福部統計109年約有5萬161人因癌症死亡,每10分27秒即有一人因癌症死亡。雖然台灣擁有全民健康保險,但大部份治療癌症的標靶藥物卻不在健保給付範圍內,癌症患者不儘要承受癌細胞的折磨,還要面臨龐大的醫療費用。如何避免癌症找上門,是一門很重要的課題。
目錄
什麼是癌症?
癌症就是惡性腫瘤,一群不正常增生的細胞,這些增生的細胞會侵犯身體其他正常部位,並會經由體內循環系統或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分。癌症的特性,除了不斷的成長及壓迫局部組織外,它還會發生轉移,因而無法根治,最後導致死亡。
癌症如何生成?
癌症的引發一般認為與細胞分裂基因失控有關。癌症的形成通常由數種致癌基因的活化或數種抑癌基因的功能喪失所累積而成的。
- 致癌基因 ( oncogene )
單純的致癌基因被活化和血液腫瘤較有關係,譬如:血癌、淋巴瘤等。
- 抑癌基因 ( suppressorgene )
抑癌基因的缺失則會形成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肝癌、腦瘤、膀胱癌等。
為什麼會得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指出,正常細胞轉變成癌細胞需經過許多階段。這些變化是個人基因和外部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
1. 個人基因
先天基因修補能力較差者較易導致細胞分裂基因失控,即為罹患癌症的高危險群,或有些癌症是有家族性的遺傳,約佔所有癌症的5-10%。
2. 外部因素
外來可使基因受損的物質不勝枚舉,如放射線、化學物質、細菌、病毒、 食物、人造或天然的產物(香煙、檳榔等),空氣、水及工作環境皆充滿了致癌的危險因子。
如何預防癌症?
70%的癌症來自飲食與生活的失調,很多都是從小埋下的生活習慣,因此防癌必須從飲食及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起。
1. 攝取多樣化蔬果五榖,每日至少600公克
現代人飲食精緻化,高脂低纖的飲食內容,膳食纖維常常攝取不足。應該多樣化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類和豆類。包括紅色、綠色、黃色、白色、紫色和橘色,建議每人每天至少攝取600公克的各種蔬菜和水果,這與衛福部推行多年的「天天五蔬果」相似,意思是每人每天至少攝取五份新鮮蔬菜水果,根據衛福部公佈的每日飲食指南,成人每天應攝取3~5份蔬菜及2~4份水果,蔬菜一份為100公克,水果一份約切塊水果大半碗~1碗或1顆拳頭大小的橘子或柳丁或土芭樂。

2. 減少紅肉及加工製品
攝取過多的紅肉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此外,也應該避免加工的肉品,如:肉鬆、火腿、培根和熱狗等,這些肉品多數都經過煙燻、醃製或額外的食品添加劑,含有會損害健康細胞的致癌物。
3. 選擇低卡路里的食物,並且減鹽、減糖、減油
高脂高糖的加工食品會造成肥胖及體重過重是多種癌症的風險因子,不利癌症預防之外,高鹽的食物和加工食品也可能造成胃癌,攝取量愈少愈好。
4. 拒菸、拒檳榔,避免過度飲酒
抽菸是導致癌症最大的原因,所有癌症的死亡約有四分之一和抽菸有關,包括肺癌、口腔癌、喉癌、鼻竇癌、肝癌、胰臟癌、胃癌、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腎癌和膀胱癌。而且不只是吸菸者本身有風險,二手菸也同樣有致癌的風險。
而檳榔子亦屬於第一類致癌物,嚼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檳榔子也會致癌;在台灣,十個口腔癌,九個嚼檳榔。
喝酒,男性每天不超過2份,女性不超過1份,一份含酒精10~15克,證據顯示飲酒會增加口腔癌、食道癌、咽喉癌、肝癌、乳癌及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尤其重度飲酒加上抽菸更會提高罹患上述癌症的風險,雖然少量的飲酒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但仍應適量為宜。

5. 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研究顯示每天至少從事30分鐘以上的運動除了可以增強免疫和消化系統,也可以幫助體內的荷爾蒙維持穩定,以降低罹癌的風險。

6. 維持健康體位
證據顯示,體重增加和肥胖將提高癌症罹患的風險,體重過重容易增加罹患大腸、乳房、子宮內膜、胰臟、腎臟、胃、食道及其它部位的罹癌風險。
7. 定期接受篩檢
國民健康署補助之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和口腔癌篩檢,都是WHO建議可以經由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癌症。定期接受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面對癌症的積極態度。
更多癌症相關文章:
若有任何問題,歡迎加入我們的官方Line帳號,有專人與您一對一諮詢!